你们好!本次区域性学业质量常规检测九年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头部表现持续优势,这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为你们点赞!举手加额!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我们仍有巨大潜力的部分。如何挖掘潜力,变可能性为现实性,这是本次交流我想着重分享的一些体会。上一封《测后“求学三境”卮言》和大家讨论了求学者应该持具的态度和举凡求学大概率会遭遇的“三种境遇”及应有的心态,文尾“境界之说”算是更上一层楼的升华,无论是作为知识系统性附缀,还是扩展延伸都属必要。求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认知主体,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必须清楚地知道求学通用的原则,做到既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这是增强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次测后,几位孩子成绩不太理想的家长和我电话“聊天”,从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些同学学习上存在一些共同表现:1.脑子不仅不笨相反还很聪明;2.课堂听讲感觉不错,课下作业也没有问题;3.怎么一到考试就不灵了,或者有些陌生了,等到琢磨来,时间不够了。脑瓜聪明,上课感觉良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为此感到困惑。这真是我们学习中碰到的常见态和真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连下段学习怎么继续努力都会迷失方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并付诸实践。 在中学时代,要想学习好的前提是要“迫使”自己产生一些对理论的兴趣,否则,思维总是受限于感性认知的局限,缺乏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穿透力。遇到问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有几个认知的概念是大家必须在学习实践中认真理解、尝试、体会、深刻领悟的。比如什么是了解?什么是理解?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理路和技术路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轨迹?这些看似理论的东西,其实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相生相伴,息息相关。我们若对此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甚或连思考的兴趣都没有,学习难免糊糊涂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迷糊、迷茫)”,此之谓也。 上课听懂了叫了解、知道(Know而非Know about)。了解、知道某事某物某人,都属于“泛泛之交”,谈不上具体、细致,更说不上深入、深刻。时间稍长,再次见面,倘若还有“似曾相识”的印象就很不错了。若时间再久,可能连“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没有了。对于教学中强调的“基本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万万不可的。上课能听懂,不是一个中学生引以自慰的事。充其量只能说明这样三件事:第一、你智力正常;第二、你听讲了;第三、老师讲得不错。此外,别的意义可能了了。上课能让学生听懂,对于老师而言,关于这一节的教学任务充其量不过完成了1/3,课下如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真正掌握,或发现问题,及时补缺,或拓展延伸,增强能力、形成关于本节问题的学能素养,是更重要的工作。这叫“功夫在诗外”。实事求是地讲,这方面我们很多老师做得还不够。课标提出一个教学新概念:教-学-评一体化,远不是我们有些专家和老师理解的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老师表扬、同学击掌那样肤浅。课后会做练习叫理解了。当堂的课后练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学即练目的在于通过即时练习加强对所学的认知。一般来说,相对简单,大多属于某一原理、公式、定理、技巧运用解决单一问题的单质对应,很少复杂关联。判断对所学是否理解的方法主要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替代性表述书本或老师给出的定义、判断和推理。倘能如此,也只能说明,你用心听讲了,且表达能力达标,你是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但对于立志学习优秀的同学远远不够。达标是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同学存在显著的意义差异。对于基础好、智力发达的同学达标即意味学习失败,因为他(她)没有在学习中获得成长(提升);对于基础有欠缺,学力稍弱的同学达标即成长。对于重要知识(课标中所说的基本知识),要真正落实我在下一封中要着重谈的所谓3S学习(深入学习、深度学习和深刻学习)。在这方面我们有部分老师所做的落实工作可能还要更深入细致一些,它需要学科组、备课组以问题导向来致力解决,也需要切实的资源支撑,总校有责任帮助学部解决一些问题,根据赵校长提出的问题,这边正在积极争取外援,估计本月底有关学科即可连接上,但外援毕竟是外援,我们自身要明确问题所在,提出精准的有价值的问题。练内功,找外援,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包括同行交流与观摩,见贤思齐,是大方要真正持续稳健发展,办成真正优质品牌学校的当务之急。了解、理解是掌握的前提,但远谈不上掌握。掌握学习是美国著名的教学专家布鲁姆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风靡全球的理论,从知识学习、能力养成的角度看,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真正的学习是要做到掌握所学的东西。什么叫掌握?我自己的理解:能溯源(就原理、定理、公式等本身进行求证,这是现在高考命题的个新的考查点)、能举一返三、能迁移、能应用、能拆解、能综合、能评价;能将零散的、杂乱的、感性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体系化,上升为类型、模型。又能将概念的东西、原理的东西、公式性的东西还原成感性的东西,具象化、形象化、实体化。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的思维能做到在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极世界不断地来回穿梭: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鼻之所嗅的对象迅速变相为概念、定理、公式和原理的东西,反之,亦然。是否具备这种学习素质是优秀学生区别于一般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未经系统的零碎知识根本没有意义,时间一长,一地鸡毛。这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零散式学习,系统化建构的原因。这里既关系到知识累积、学习方法,也关系到思维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越是极早关注,获利越大。掌握学习虽然重要,但还不是最佳的学习,最佳的学习是至善学习。“至善学习”是我生造的教学名词。我们大方小学部的同学可能人人能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在学习方面却没有完全做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仅仅只从道德修养方面来领会,没有发现其在别的方面的启示意义。至善学习首先要有结构化思维。要形成自己总体的知识结构:要有领域、学科、模块结构意识和雏形;要有基本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意识的层级结构和路径依赖;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的四基基础,要有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并且要建立其通往素养的学理路径和技术路线,要有知识一能力一素养耦合的资源配置。其次,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在知识仓的分区内,要形成系统的项目任务一工具(方法、思维)-路径关联-技术支持-时间关联链。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仓,不断做知识归仓、整仓和清仓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大方学校在全国基础教育其他学校都没有的一个宝贝,我们的赵益清校长。我们很多老师抱怨,我们没有像公立学校老师们培训的机会,有没有想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学习的培训师,认真研究过他,真诚地向他请过教。实事求是地讲,在这方面,我可能做得比较好一些。做到了上述这些,我们再来谈如何做到“至善学习”?一言以蔽:操练!操练什么?基本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那些在知识大厦建构中起奠基性作用,在后续学习系统中发挥酵母功能,在知识谱系中内涵功能性作用的知识,每个学科都有,都必须系统性明确的。这对我们老师是极大的挑战,也是大方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中心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强调大方学校要进行全学段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这还只是纵线,历时性的建构。这项工作做的好(目前已经开始在语文学科一个点进行吹风式预告,比如从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的成长传记系列:前段的“朋友:请让我告诉你我的名字”;中段的“同学:请认识你自己”;高段的“我的名与姓:光荣与梦想”,尚未着手。),也只完成了全部预想工作的一半。我们还必须致力于从领域内学科开始,相邻学科要进行科际协同式教学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我自己在着手语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学习通教的课程准备工作,赵益清校长也开始思考准备数理融通教学课程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进行知识定性、定量、归类,要学会知识的体系性标注,使用情景案例式确证。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仅凭自己的能力难以做到,所以,我们强调执标教学、因本教学、因材教学、因才教学。目的在于借助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达标,促使自觉与内化。要将不同知识通过各种能力层级设置的应用情景制作的“试题”反复操练。能够做到这些,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精”不仅指向“质”的“标”控,而且指向量的“度”控。“多不仅指向练的“频”控,而且指向形式的“类”控。能力层级是各种大规模教育评测“试卷”制作进行分数分配和分值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在这里向各位老师郑重推荐“布鲁姆目标教学分类学”的经典著作,该著在中国大陆至少出版至第13版,每版都会与时俱进有修正、有补充、有完善,它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掌握了这套理论,就了解了所有大规模教育考试评测命制关于能力层次分布与权重的秘密。理论并不总意味绝对深奥和枯燥,重要的在于兴趣和成长的愿力。我甚至建议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买来自修,你会发现所有令你“发怵”考试的秘密,原来都藏在这轻柔的“芝麻开门”的秘语里。这是关于学习的学习,属于元学习,很有必要。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本世纪初对文盲作出的定义。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向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可能潜藏在部分同学中的自我体认和情绪:那就是我们大方的所有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以我40年游教全国城市和农村,公校和私校的经历,不做比较判断。我治校和执教的原则是:在体制机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最大潜能把手里的这把牌打到最好,不留遗憾。我年轻时曾经有幸担任一个市一中首届少年班的科任老师、并做副班主任,取得两年全班35人7人考取中科大、北大、武大、北师大等校少年班,三年后其余同学全部考入今天所谓211、985院校的成绩。特别关注优秀学生的成长,现在也时时追踪那些年全国少年班学子的典型案例(今天我国部分高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及境外比如国立新加坡大学和南洋理工一直坚持这样的实践),作为对一段教育实践的反思。印象最深的属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科大少年的一位同学,其智力优异到什么程度。同届全体少年同学理论物理认真修习,整门课结束后的考试,百分制最高分86分,竟然是这位平时很少上课的同学。直升时任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的研究生,这位少年“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我”,并要求导师推荐到美国某一领域最顶尖的教授攻读博士。在美国也没有“河伯”“望洋兴叹”的自省,一个天才少年最终以“暴殄天物”的方式,结束了本可以成就自己,造福人群的学术生涯。中国古代方仲永的故事,不需要在兹辍述。在智力水平大体一致、评价方式统一、努力程度大致接近的情况下,最终影响成绩的只有三个因素:智力类型、科学规划和努力程度。希望那些私下里自恃颇高的同学,眼光开阔一些,将比较和参照系调适恰当一些,摆脱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出乎其外,至少放到全湖北省来定位自己在本届同学中的位置值。
何永生
2024年11月23日夜于汤湖汤汤、中洲萋萋之大方
12月17日修订